“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处于去杠杆的中早期阶段,我们判断实体市场量价下行最快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,政策端开始更积极地推动行业止跌企稳。”
11月19日,中金公司发布研报称,“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”是政策端的新强音,财政政策是关注重点。本轮地产周期以来,房地产政策经历从“平稳为主”到“稳中有进”的渐进式变化,中央政治局会议“止跌回稳”的新表态,标志着政策端进一步转向“积极支持”。
对于地产股而言,中金公司认为,估值的历史底部或已确立,未来主要着眼上行节奏与空间的问题,主要的催化因素将在于增量政策与房价趋势。“基准情形下,我们建议投资者把握2025年可能因实体市场量价下行趋势缓和所出现的地产股的进一步上行。”
华东地区一家券商的地产研究员当日在接受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当前房地产的政策面已发生变化,热点城市在短期内销售去化效果明显。不过从长期角度来看,若要实现市场止跌回稳,还得发挥政策的可持续性,进一步激发居民的购房意愿。
地产股或已确立长期底部
中金公司在研报中认为,从长期维度来看,中国地产股或已确立长期底部。观察地产股股价指数可以发现,年内前低与2008年四季度及2014年一季度房地产周期底部相若。这意味着,前期已经基本消化过去十年以来的累计涨幅。同时,经历今年4月与9月两轮探底后,目前长期移动均线已扭转下行趋势并趋于平坦。
9月末以来,房地产板块估值已有一定修复,个股之间估值差有所收敛,中小市值企业在9月末以来的估值修复中相对领跑蓝筹。
据统计,以融创中国、旭辉控股等为代表的房企在9月末低点以来已上涨2—3倍,大型蓝筹累计上涨幅度在40%—50%。类似的情形也呈现于如2023年7月和2024年5月的市场反弹,即中小市值企业的短期上行幅度高于蓝筹股。
“中国地产股已度过情绪较为悲观的时期,价格底部或已得确认。”中金公司研报认为,伴随近期中国在宏观经济和房地产市场两端的政策施力,核心城市自10月以来呈现出一定的修复趋势,往一年内维度看有望出现更明显的下行缓和,以驱动地产板块进一步趋势性上行。
回顾自2016年以来中央层面对房地产政策的表述,政策目标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迁:2016年末—2021年中,坚持“房住不炒”和落实长效机制;2021年中—2023年中,促进房地产良性循环和探索新发展模式;2023年中—2024年中,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重大变化和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;今年9月,中央政治局会议表态“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”,这是近年来房地产政策领域的新强音。
总的来看,四个阶段分别对应于房地产政策层面“积极调控—平稳为主—稳中有进—积极支持”的四种取态,新取态标志着房地产政策或将有更加强劲的发力。
“目前从市净率来看,地产股的确处在历史的底部。”上述券商地产研究员分析指出,由于部分城市房价下跌,导致房企的资产、存货、投资性房地产等价格在账面上能体现,但在实际变现时会出现一定的折扣。未来要希望地产股估值处于持续增长态势,核心是要让房价止跌企稳。只有房价企稳,资产才能够重新进行定价。
政策持续发力尤为关键
中金研报指出,目前已出台政策能够带来总销量的阶段性反弹,但未能促使其持续增长,仍反映了政策在发力强度和落地执行方面存在瓶颈,仍待进一步改善。针对关键问题,较为直接、有效的政策应面向居民收入和房价预期管理,因此财政政策在经济刺激和住房收储方面的发力尤为关键。
据估算,住宅口径新房和二手房的年化销售面积自2022年末达到本轮周期底部(约14.3亿平方米)后,经历三次较为明显的反弹,分别对应于2023年初“小阳春”、2023年末和2024年二季度两次政策发力,但销量的反弹幅度逐轮次减弱,目前最新值已回落至15.0亿平方米。